“湖南好人”陳建民:兒子讀到哪 我就背到哪
湖南日報·新湖南客戶端12月2日訊(通訊員 曹丹 廖鐘琳 任平)在冷水江渣渡鎮(zhèn)渣渡村,有一位名叫陳建民的49歲婦女,她的兒子吳成瀟患有脊髓性肌萎縮癥。自吳成瀟無法獨立行走起,她便十年如一日的充當雙腿,用并不寬厚的身軀撐起了兒子的“上學夢”。2023年,吳成瀟以603的好成績考入湖南師范大學,陳建民也一同前往長沙,開啟了他們人生的新篇章。在長沙求學、生活這一年,他們過得怎么樣?讓我們一起去看看。
陳建民說:“早晨5:30起來搞衛(wèi)生,大概搞到7點左右,7:30就給他買早餐,吃完早餐就去學校上課,中午一般是11:40下課,去接他回來。”
清晨,當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,灑在湘江上,陳建民日復一日的“陪讀”之旅也開啟了。為了讓兒子準時上課,陳建民都會早早起床,先把工作完成,再陪著兒子去教室。大學生活很精彩,但對陳建民母子倆來說,這里充滿了挑戰(zhàn)。因為大學沒有固定的教室,教學樓、圖書館、實驗樓也相隔很遠。但一學期下來,陳建民發(fā)現事情并沒有想象中的困難,她很快就適應了在長沙的生活,把每一天安排得井井有條。
陳建民說:“路程是遠,但是中間(上課)間隔的時間比較長一點,他8點上課,要是在他學校本部的話,只要提前半個小時出發(fā)就行了,他要到這里(知物樓)來做實驗的話,我就提前一個多小時?!?/p>
真正的故事發(fā)生時,總是悄無聲息的,多少年后再往前看,發(fā)現那竟是改變一生的一天。在吳成瀟一歲半左右,陳建民發(fā)現兒子只要摔倒,就無法正常站立起來,比別的孩子顯得更無力。后經醫(yī)院診斷,被確診為脊髓性肌萎縮癥。該病主要是因運動神經元退化,導致四肢無力,行走、爬樓困難。這種罕見病治療難,費用高昂。陳建民和丈夫吳名位都是農民,盡管經濟條件差,但從來沒有放棄給孩子治療。然而,吳成瀟讀小學四年級開始便慢慢喪失了行走能力。從此,陳建民開始了背著兒子上下學的生活。她知道,讀書是唯一出路。苦心人,天不負,2023年高考,吳成瀟以603分的成績被湖南師范大學錄取。
陳建民說:“我還是覺得很幸運的,因為兒子也爭氣,一路走過來遇到的事我自己覺得很難,這也有很多社會好心人和國家的幫助,所以我也覺得倒很容易,之后的話我一定會堅強地走下去?!?/p>
面對命運的不公,陳建民從不怨天尤人,她只覺得自己幸運。盡管兒子不能正常行走,但她沒有一蹶不振,只是照看兒子學習、生活,哪怕要比正常人付出更多倍努力;社會也沒有放棄他們,政府、有關單位和愛心人士都伸出援手,幫他們托底?,F在,經過定期康復治療,吳成瀟身體狀況平穩(wěn),學習成績在全院名列前茅,陳建民也有了更多自己的時間。她得空的時候,會去爬岳麓山、游愛晚亭、在湘江邊漫步……
陳建民說:“這就是最有意義的,這是我兒子來讀書以后,第一次見這么多家鄉(xiāng)的人。(這是什么活動呀?)他們是搞研學吧應該 (正好讓你碰上了)對,對,這是六中。”
提起未來,陳建民充滿希望。她說,我們終將老去,最大的期盼,是孩子可以獨立,離開我們,完成自己人生。
陳建民說:“我也希望他考上研究生,考上博士,希望他能夠保研。自己的話倒沒什么希望,就希望他可以有工作就好,看更多的風景,我就回家養(yǎng)老了 ,自己在家種種地,養(yǎng)養(yǎng)雞,自己回家安度晚年了,畢竟到農村去還是好一些,自由一些?!?/p>
責編:楊雅婷
一審:鐘鼎文
二審:熊敏
三審:羅曦
來源:冷水江市融媒體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