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養(yǎng)生 補水祛暑化濕是關鍵
芒種節(jié)氣過后,仲夏將至,氣溫也會顯著升高、降雨增多、空氣濕度加大,在這樣的自然環(huán)境中,如何養(yǎng)生呢?中醫(yī)一附院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孫慶從起居、飲食、運動等多方面給市民養(yǎng)生建議。
起居:重視午休
每到夏季,人們很容易感覺懶洋洋的。順應夏日晝長夜短的特點,可適當晚睡早起,但這里說的“晚睡”并非熬夜。夏天睡眠時間相對減少,而午睡是適當?shù)乃哐a充。“午睡一刻鐘,夜補一小時”,既能預防“夏打盹”,還有利于養(yǎng)護心臟,也有助于消除疲勞。中醫(yī)認為,午睡是養(yǎng)心的好方法。在中午陽氣偏盛的時候,通過休息來養(yǎng)陰,達到陰陽調和的目的。特別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更要注重午睡,但是午睡時間也不宜過長,一般半小時為宜。因為白天睡的時間過長,晚上會睡不著,造成不良循環(huán),反而影響健康。
白天在做好防曬的同時也要適當接受陽光照射,以利于氣血運行,振奮精神。為避免“空調病”,空調溫度應控制在26至28℃。在開著空調的房間待久了,應定時通風換氣,不要在空調房間內吸煙,并且每天至少要到戶外活動3至4個小時。年老體弱者、高血壓患者,最好不要長時間待在開著空調的房間。
衣著方面,衣衫要勤洗勤換。為避免中暑,要常洗澡,這樣可使毛孔通暢,“陽熱”易于發(fā)泄。但要注意,出汗時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澡,應用溫熱的水洗澡或擦拭,更不要赤膊貪涼。
飲食:多吃含鉀食物
夏季通過飲食防濕邪是個好方法。飲食上以清補為主,健脾、祛暑化濕為原則。夏季對人體最重要的影響是暑濕,暑濕侵入人體后會導致毛孔張開,過多出汗,造成氣虛,還會引起脾胃功能失調、消化不良。適當攝入有利于生津止渴、除煩解暑、排毒通便的食物,如黃瓜、西瓜、木耳、薏米等。
同時,隨著氣溫升高,人體在平靜狀態(tài)下,體表的水液流失會悄悄增加。尤其是孩子,要有意識地給孩子多補充水分。同時,可以多吃一些含鉀的食物,因為人體內的鉀主要是由腎臟代謝,其特點為“多吃多排,少吃少排,不吃也排”。在夏季,汗液的排出會導致鉀離子流失,所以在夏季更要有意識地補充鉀。含鉀量高的食物有蕎麥、玉米、紅薯、香蕉、海帶、菠菜等。
推薦飲用薏仁紅豆湯,有清熱健脾、利濕養(yǎng)肝的作用。也可自制五味枸杞飲,將五味子和剪碎的枸杞用沸水沖泡,溫浸片刻,有滋腎陰、助腎陽,適用于“夏虛”之癥。絲瓜粥,絲瓜去皮去瓤,與粳米熬煮,有清熱解毒、涼血通絡、潤膚的作用。
運動:勿直吹空調
在氣溫高、空氣濕度大的環(huán)境下,人體內的汗液無法通暢地發(fā)散出來,熱蒸濕動,可以通過運動促進排汗,增強抵抗力。但是,應避免在烈日暴曬下運動,以免出汗過多,耗氣傷津。運動可選擇游泳、慢跑、打羽毛球、乒乓球等。運動后要注意,毛孔張開排汗時應避免直吹電扇、空調,不要喝冷飲,以免風寒之邪進入體內。
責編:盧智彬
來源:今晚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