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高校預留名額”低分就可讀名校?有詐!莫輕信
又是一年高考季,考生交上答卷走出考場,在等待高考分數(shù)的同時,考生和家長開始著手了解心儀院校、籌備填報志愿事宜。此時,不少詐騙分子也開始蠢蠢欲動,利用考生和家長掌握信息不全面和僥幸心理來實施詐騙,編織低分也能上名校的謊言,在騙取家長錢財?shù)耐瑫r,也可能導致考生錯過正常報考時限。對此,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通過一起典型案例,提醒廣大考生和家長理性報考,莫存僥幸。
在這起案件中,被告人劉某謊稱自己與多家知名高校有內(nèi)部協(xié)議,可以通過“預留名額”“計劃內(nèi)預留名額”“托關系”等多種方式,幫助高考分數(shù)未達到相應高校錄取分數(shù)線的考生進入知名音樂學院或者國外名校就讀,并承諾辦理不成全額退款。最終,劉某從9名高考學生的家長手中騙走了80余萬元。
一審法院判決被告人劉某犯詐騙罪,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年,剝奪政治權利二年,并處罰金11萬元。北京一中院二審后裁定駁回上訴,維持原判。
法官介紹,近年來利用高考進行詐騙的案件,詐騙手法主要有“花錢買名額”“國內(nèi)不行國外‘行’”“調(diào)高分數(shù)”“虛假入學”這四種類型。
在“花錢買名額”的騙局中,犯罪分子通過偽造虛假的特殊錄取方式,謊稱可以找關系讓不夠錄取分數(shù)線的學生也能被高校錄取,騙取被害人信任。例如,謊稱自己和高校的領導有私交,可以讓未達正常錄取分數(shù)線的學生,通過“計劃內(nèi)預留名額”“預留名額”的方式被“破格”錄取,并提供一定的培訓服務。
此外,還有部分犯罪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長的急切心理和僥幸心理,散布支付一定費用,就可以提前查詢或者調(diào)高分數(shù)的消息,以此騙取錢財。
在“國內(nèi)不行國外‘行’”的騙局中,犯罪分子抓住考生和家長希望進入高校的心理,虛構國外高校招錄計劃、渠道,吸引分數(shù)不夠報錄國內(nèi)院校的考生和家長,騙取被害人信任。
在以往審理涉及高考入學的詐騙案件中,為了讓家長相信孩子已被高校錄取,部分犯罪分子還會通過租賃房屋、聘請師資、安排軍訓等方式,讓學生和家長誤以為已經(jīng)實際入學就讀。最終,不僅造成學生家長的財產(chǎn)損失,還耽誤了學生的青春年華。
對此,北京一中院提醒,無論是查詢高考分數(shù),還是高校招錄信息、報志愿信息,應以各地教育部門通知、高校官方網(wǎng)站為準。不存在可以提早查分的特殊渠道,查分需要通過官方渠道,切勿相信不明渠道的短信或網(wǎng)站中提供的所謂查分網(wǎng)站,不要點擊釣魚鏈接或在假冒網(wǎng)站上輸入個人身份和賬戶信息。高考招生錄取有嚴格的流程,只有填報了該校志愿且成績達到錄取分數(shù)線才有機會被錄取,勿信任何聲稱可以花錢購買錄取名額的騙術。對于計劃出國留學的考生,應通過正規(guī)留學機構辦理相應的手續(xù),通過正規(guī)、官方流程報考國外院校。
在填報志愿時,考生和家長應深入了解招生政策和信息,深入研究意向高校的招生政策,明確不同類型招生之間的區(qū)別,制定科學適宜的報考計劃。
“高考只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但并非唯一的轉折點?!狈ü偬嵝?,考生和家長都應端正態(tài)度,樹立正確的得失心,在成績、能力限度范圍內(nèi)尋找適合自己的高校,切勿心存僥幸。
責編:周曉明
來源:法治日報